传媒科学学院开展“创造的教育”课堂实践
主讲教师:
(一)本科生学术沙龙活动
作为创造的课堂实践系列,传媒科学学院(新闻学院)新闻学专业2016级新闻系学子在任课教师孙志刚老师指导下,分别于6月21和和6月27日进行了两次本科生学术沙龙活动,获得了许多同学们和老师们的好评。第一次学术沙龙通过《东师青年》报社的QQ账号进行直播,共有三百余人同时在线观看,点赞量超过四千;第二次共有一百五十余人观看直播,点赞量近两千。
此次学术沙龙活动共有六组同学参加。通过对社会和新闻行业的观察思考,结合平时积累的知识,他们提出了六个极具新意和深意的话题作为各自的学术主题。
“你为何在朋友圈和微博中判若两人?”“频频使用的表情包暗含了怎样的行动逻辑?”和“为综艺疯狂的背后是不是落入了平台设置的陷阱?”是第一次学术沙龙的三个主题。人与人之间通过语言符号或非语言符号在现实生活中彼此相遇,基于不同的关系在不同的平台呈现着不同的自我。表情包的使用弥补了文字在情感表达上的不足。人们在疯狂追星的背后可能落入了平台通过氛围营造所设置的陷阱。有趣的话题来自于对日常生活的思考。这三组的同学们通过细致的观察,思考着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并希望为自己的专业和未来职业提供借鉴性的建议。
“媒介变局下,新闻学子将何去何从?”“媒体如何吸引广告获得更广阔的生存空间?”和“Buzzfeed,社交聚合新闻网站会不会成为新闻业发展的新趋势?”是第二次的三个学术主题。同学们关于专业与未来的思考从未停止。媒介环境和格局在剧变的同时,是挑战更是机遇。无论如何,传播活动和传播者不会淡出历史舞台。只有直面挑战,大胆尝试新技术,摸索内容展现新形式的媒体和传播者才会赢得用户的青睐;只有突破固有经营思维和运营模式的媒体和传播者才能出其不意。这三组同学们看到了传播实践已有的变化,并清楚地认识到,只有适应这种变化,才能大展拳脚。
在两次学术沙龙结束后,同学们纷纷表达了自己的感触。新闻学子奥戈说,参加学术沙龙,不仅收获了知识,也明白了团队合作的重要性,提升了自己与他人沟通和共同协作的能力。另一位新闻学子杨宇晴说,在筹备学术选题的过程中,她与同学们共同策划,在讨论中互相学习,不断进步。她十分珍惜和享受这样的过程。新闻学子陈嵘伟则通过这次学术沙龙发现了自身的不足。他反思道,自己在团队合作方面的能力还有所欠缺,日后应当注意。
正如同学们所言,学术沙龙带给他们的不仅是知识上的收获,更是团队协作、演讲展示、资料整理分析等诸多能力的打磨和锻炼。孙志刚老师对同学们的表现十分满意。他认为这样的学术沙龙活动应该坚持下去,让更多的同学参与进来,一方面能够给他们提供更多锻炼和表现的机会,另一方面有助于创建有意义的学术氛围。
(二)播音与主持艺术系融媒体创造型主持人系列成果
为适应融媒体时代对高素质传媒人才的迫切需求,打造东师特色的卓越新闻与传播人才培养模式,传媒学院播音与主持艺术系近三年来不断尝试积极探索。2018年6月12日上午,由吉林省人社厅主办,吉林省人社宣传中心、中国吉林网、长春广播电视台联合承办的2017年“返乡创业 脱贫攻坚”主题实践活动获奖作品颁奖仪式在金业大厦3楼会议中心举行。来自东北师范大学传媒科学学院播音与主持艺术系参赛团队的H5网页作品《家在吉林 传媒人的返乡创业之路》夺得本次大赛的最高奖。这也是结合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积极探索融媒体环境下卓越传媒人才的创新能力、职业素养的培养新模式的一次有益尝试。
当前媒体融合带来媒介环境的巨大变化,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界限模糊,对传媒人才的需求不断提升。在新媒体环境下,主持人面临着诸多挑战,要有很强的综合知识,积极主动与新媒体融合;更强调个性和创造性。中央印发的《关于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中指出,要全力培养全媒人才这种“特种兵,提升观念和技能打造传播正能量的“网红”。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积极探索和实践取得了一系列成果。
1、出精品——打造联合创作实践课程品牌推进教学改革
2017年联合创作实践课推出:大型电视访谈节目《师说》《葵花向阳•情满人生——张向葵教授专访》、 “黑匣子”先锋话剧、 “星汉灿烂•歌以咏志”诗词朗诵会等精品演出,吸引来自省内十几所高校相关专业的领导老师观看。与会教师和专家对东北师范大学专业实践教学给予了很高评价。2018年6月又推出了《视野》——融媒体作品展、话剧主题表演《红》、《20.15》传媒人物访谈录、“青年志”纪念改革开放四十周年主题朗诵会,融媒体线上节目内容点击量累计超过百万,带来极大的反响。
2、抓核心——探索融媒体主持人核心能力培养
融媒体主持人联合创作中,学生们通过创立微课堂、微访谈、依托融媒体平台的学习实践新模式,提升了自己的创业知识、新媒体拍摄制作技术,积累了融媒体项目运营经验。吉林人民广播电台第四届创意创新大赛中,融媒体节目《声动净月》《青年活力联盟》获得大奖。2018年6月 吉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与中国吉林网举办的《寻找身边返乡创业脱贫攻坚典型人物》调研大赛中《家在吉林》h5网页作品获得特等奖。
3、重基础——夯实基本功,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建立基础培养——教学社会实践——项目教学——比赛推动——教学反思——成果总结的人才培养链条。第十九届齐越朗诵艺术节暨全国大学生朗诵大会中2015级本科生齐春赞、孙筱倩朗诵的作品《荷花淀》获得了三等奖以及最受大学生喜爱奖。2018年长春朗诵大会高校组决赛一等奖。
4、养品德——立德树人,教学中融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
作为党和人民的喉舌,合格的传媒人才要壮大主流思想舆论,融入新型主流媒体,掌握舆论战场主动权。在培养中讲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融入教学,《20.15》访谈节目探索优秀媒体人的职业精神,朗诵会以“青年志”为主题纪念改革开放四十周年,按照时间为线索以青年为主体划分三个篇章,放声歌唱;青年力量;青年中国。反思青年学生的责任与担当。携手吉林吉林交通广播,在吉林省孤儿学校设立“声声不息播音主持公益课堂”积极服务社会。2015级播音与主持艺术班获得2016—2017学年东北师范大学标兵班集体。
5、探理论——理论与实践结合积极探寻融媒体人才培养理论创新
理论创新是所有学科发展的基石,媒体环境改变,传统媒体跟进滞后,播音主持专业曝露了重实践轻理论,重技能轻素养,重教学轻研究,重外在轻内里等一系列问题。2017年6月 举办了传媒科学学院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实践教学展暨卓吉林省首届卓越传媒人才培养研讨会。来自我校、吉林大学等十所院校几十位专业负责人和专业教师针对卓越播音与主持艺术人才的培养展开了研讨。
6、推模式——东师融媒体创新型主持人培养模式影响初见
2017年8月受邀参加第二届“互联网+广电”主持人培养模式创新发展论坛并做主题发言、2018年6月 受邀参加第二届 视听传播高峰论坛做主题发言《 社交媒体平台下打造中华传统文化品牌的策略探析》、 吉林电视台七频道 《新媒体人思维的发展与融合》专题讲座、吉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宣传通讯员业务培训班《融合发展与技能提升》专题讲座
播音与主持艺术系将依托传媒科学学院(新闻学院)平台优势,携手国内高校和高水平研究机构、行业资源通过一个开放合作的平台探索融媒体创新型主持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